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首千古绝唱,其中“白相守”一词寓意深刻,引人深思。本文将从“白相守”的出处、内涵以及其在《长恨歌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。

一、“白相守”的出处

“白相守”一词出自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第八句:“白头宫女在,青丝骑马归。闲愁空相守,夜夜夜长饥。”这里的“白相守”指的是白头宫女对唐玄宗的忠贞不渝,日夜思念。

二、“白相守”的内涵

1. 忠贞不渝:在《长恨歌》中,白头宫女对唐玄宗的忠贞不渝体现在她不离不弃,坚守宫中,等待唐玄宗归来。这种忠贞不渝的感情,是“白相守”的核心内涵。

2. 忧愁与孤独:在“白相守”的过程中,白头宫女承受着无尽的忧愁与孤独。她夜夜思念唐玄宗,却无法与他相守,这种孤独的思念使她的心灵饱受折磨。

3. 坚守与等待:白头宫女在唐玄宗失意之后,依然坚守宫中,等待他的归来。这种坚守与等待,体现了她对唐玄宗的深情厚谊。

三、“白相守”在《长恨歌》中的作用

1. 增强悲剧色彩:《长恨歌》是一部悲剧,而“白相守”这一情节,进一步增强了悲剧色彩。白头宫女的忠贞不渝、忧愁与孤独,使读者对唐玄宗的失意和悲剧命运更加感同身受。

2. 突出人物性格:《长恨歌》中的白头宫女,是一个忠贞、坚强、不屈不挠的女性形象。她的“白相守”精神,充分展示了她的人格魅力。

3. 反映社会现实:《长恨歌》中的“白相守”情节,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宫女们的悲惨命运。她们为了忠君爱国,不惜付出一生的代价,这种社会现实在《长恨歌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
“白相守”一词在《长恨歌》中的出现,丰富了作品的内涵,增强了悲剧色彩,突出了人物性格,反映了社会现实。它成为了白居易《长恨歌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,为后世传颂不衰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我们仍可以从“白相守”中汲取精神力量,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